下颌下间隙感染

下颌下间隙感染

概述:下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位于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骨体下份所形成的颌下之角内。颌下间隙中包含有颌下腺、颌下淋巴结,并有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舌神经和舌下神经通过。该间隙向上经下颌舌骨肌后缘与舌下间隙相续,向后内毗邻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向前通颏下间隙,向下藉疏松结缔组织与颈动脉三角和颈前间隙相连。因此颌下间隙炎症可蔓延成口底多间隙感染(图1)。
    颌下间隙(submandibular space)在下颌骨体下方内侧,颌下三角内,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后缘浅面,二腹肌前腹为前下界,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为其后界,主要内容物为颌下腺及其浅面的颌下淋巴结,颌外动脉、面前静脉跨越此间隙,在其深面还有舌神经、舌下神经走行。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病因

病因: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面颊、舌和口底等部位的损伤、溃疡及炎症引起的颌下淋巴结炎的结外感染扩散为常见病因;但亦可见下颌智齿冠周炎、下颌后牙的尖周炎、牙槽脓肿等牙源性炎症向颌下间隙的直接扩散;化脓性颌下腺炎亦可同时伴发颌下间隙感染。因此颌下间隙是临床常见发生感染的间隙之一。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颌下间隙感染常与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相混淆,多数颌下间隙感染早期是颌下淋巴结炎,故临床的表现是颌下区丰满,检查有明显边界的淋巴结肿大、压痛,甚至化脓有波动,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向结外扩散形成蜂窝织炎。颌下间隙蜂窝织炎临床表现为颌下三角区弥漫性肿胀,下颌骨下缘轮廓消失,皮肤紧张,压痛,按压有凹陷性水肿;脓肿形成后,中心区皮肤发红,脓肿形成可触及明显波动。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顺颌下腺延伸部向舌下间隙扩散,此时可伴有口底后部肿胀,舌运动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并发症

并发症:颌下间隙因与舌下间隙相续,感染极易顺颌下腺延伸部向舌下间隙扩散,此时可伴有口底后部肿胀,舌运动疼痛,吞咽不适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目。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判断脓肿是否形成可穿刺抽吸检查。

诊断

诊断: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颌下间隙感染应注意与导管阻塞引起的潴留性颌下腺肿大及颌下腺炎相鉴别。

治疗

治疗:脓肿表浅局限者可穿刺抽吸脓液,再注入抗菌药物治疗。脓肿大,位置深者宜从下颌下缘1.5cm区作平行于下颌骨下缘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即可抵达脓腔(图2)。

预后

预后:

预防

预防: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